图片来源:Adexchanger.com
多年来,广告主一直试图让人们注意到他们的产品并进行购买。但当广告主需要触及的对象不是人的时候,又会怎样呢?
这就是媒体代理机构开普勒(Kepler)试图用其新软件 Kip AIR 解决的问题,该软件是为应对人工智能购物助手的兴起而开发的。这些助手形式多样,从专门用于购物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到电子商务平台内的助手,再到像 ChatGPT 这样的全能型语言模型。
不过,开普勒公司的首席创意官卡姆·罗兰德(Camm Rowland)表示,无论哪种类型,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帮助消费者「发现、评估并决定购买什么。」
罗兰表示,随着人们购物和研究方式的「文化变革」,品牌需要调整其营销策略,不仅要针对人类,还要针对人工智能。
机器不会像人那样被朗朗上口的产品广告歌萦绕在耳畔,也不会怀旧地想起母亲钟爱的麦片品牌。因此,广告主在传达信息时必须另辟蹊径(或者,也许,少些创意)。
罗兰解释说,Kip AIR 让品牌能够以「专为机器设计的方式」来确定组织其产品数据的最佳方式。他表示,该工具通过揭示「AI 模型如何看待一个品牌、是什么在驱动这种看法以及品牌如何提高其被关注的可能性」来实现这一点。
换句话说,可以说,机器是被数据驱动的,而不是广告创意。
罗兰强调了人工智能的超客观性。凭借对消费者个人需求和偏好的了解,人工智能购物助手能够迅速根据客户评价、规格、价格比较、专家意见和第三方内容提供理想的产品建议。
它还可以向客户提出后续问题,询问他们最看重哪些产品特性。
一个富有创意的转折点
许多创意制作公司和广告代理机构担心人工智能会威胁到他们的生计,这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品牌只需输入几个提示词到人工智能中,就能获得足够用的视频和静态广告创意。
罗兰表示,但人工智能购物助手的兴起「并未贬低品牌创意的价值」。
而且人工智能不会做出最终的购买决定(至少目前还没有)。尽管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做到客观,但对于某人应该购买哪款产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最终的决定取决于消费者的个人偏好——这就是为什么品牌仍需投入资金来提高知名度。
罗兰德表示,如果品牌不能「在情感层面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那么当消费者面对人工智能的推荐时,就不太可能选择其产品。购买决策往往取决于哪个广告主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了最强的显著性」。
但在采用人工智能购物助手方面,并非所有行业受到的影响都相同。
罗兰表示,比如那些客户群体特别精通技术的品牌,将更有可能看到使用人工智能助手的购物者数量大幅增加。这些品牌将希望特别注重吸引人工智能,同时又不牺牲他们已有的创意。
在最佳营销实践方面,创意仍为王道,只是它可能得习惯与他人共享王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