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LOGO

AI增强下的营销增长新范式

Collin - 2025-09-29 09:00:35 0 View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林的增长实验室”,作者:覃超,经授权发布。

写在开头

2025年,生成式AI和代理式AI技术已经深度渗透到广告和营销领域,成为品牌与用户的新增长引擎。作为一名深耕增长营销与数据战略的行业实践者,笔者亲眼目睹过去那套“用户线性旅程—营销销售漏斗—渠道归因ROI”模型如何在AI时代悄然失效。生成式AI和代理式AI技术,已让营销从“单点发力”迈向“全链路自驱”,Gartner预测到2028年,至少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通过代理AI自主完成,2024年为0%。与此同时,Forrester最新调研显示,67% 的企业决策者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大幅加码生成式AI投资,AI正从“锦上添花”升级为“增长发动机”。 

image001.jpg

电影:超能查派 Chappie(2015)

在中国市场,AEO(Answer Engine Optimization)或者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浪潮正在快速崛起。Business Insider报道,AI对话界面已开始替代传统搜索,AEO/GEO初创公司迅速涌现,推动营销从“关键词竞价”转向“对话可见度”竞争。Apple 高管证实,Safari 浏览器搜索量首次下滑,原因正是用户转向 ChatGPT 等 AI 平台获取信息。这对品牌提出了全新挑战:你不再只是优化着陆页,而是在优化AI回答的内容与结构。

在这样的背景下,营销团队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增长模型,如AARRR(获取、激活、留存、收入、推荐)或者阿里的AIPL、字节的O-5A、腾讯的5R、小红书的AIPS、知乎的DEEP等等。

那在AI技术和应用如今狂飙的背景下,新的营销增长范式有哪些呢?

老话说得好,定义好问题,就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接下来,我将用十大核心问题,用STREAMLINE的框架,梳理AI增强下,营销增长的新范式。透过回答这些问题,也可以帮助企业和品牌,更好地去整理和规划,自己的营销增长+AI的战略,以及在这样的战略引导下,可以创造最大化的用户价值、企业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新方向:

营销增长+AI的STREAMLINE框架:

  1. Strategy Re-definition(目标重构):是否明确了“人+Agent”双主体增长目标?

  2. Tailored Personalization(超个性化):我的用户或其 Agent 是否可“按需召唤”体验?

  3. Real-time Operations(实时运营):每次用户行为都能立刻驱动内容或投放调整的秒级触发?速度和频率决定复利曲线斜率,日/周不能满足 “分钟级” 迭代需求。

  4. Ecosystem Orchestration(生态协同):Context is Everything! 是否打通了官网、App、电商、社交、线下等全渠道与单个用户的上下文(context)?

  5. Agent-First Experience(用户体验重塑):是否在用户体验和旅程设计中,加入Agent交互体验设计(包括品牌方提供的agents和用户使用的agents)?

  6. Mass Generative Production(大规模生成式内容能力):任一关键用户行为(如点击、搜索、对话)是否在30秒内触发新的内容或投放策略?

  7. Learning-Loop Automation(学习闭环自动化):是否能够实时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如点击率、转化率、停留时间等)并反馈给AI模型,以便进行即时分析和优化?

  8. Insights Democracy(数据洞察民主):营销、产品、技术等团队是否能够无障碍地访问和分析关键数据?是否建立了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将数据洞察转化为产品优化和营销策略?

  9. Navigation & Safeguards(合规导航与风险保障):品牌守则与AI“护栏”到位?是否已制定并在创作工具中编码了品牌护栏(语调、视觉风格、禁用词)......

  10. Experimentation Velocity(实验速度):利用 AI 和自动化平台,是否加快了 A/B 与多变量实验的 设计→执行→分析→迭代 周期? 

image002.jpg

电影: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Strategy Re-definition(目标重构)

是否明确了“人+Agent”双主体增长目标?

在AI驱动的营销浪潮中,增长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们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人类用户增长曲线。AI Agent正迅速从营销辅助角色转变为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金融时报》:AI Agent不再是简单的工具,它们正逐步具备半自主甚至全自动执行复杂营销任务的能力,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和转化的核心环节。Gartner的预测也揭示了这一趋势,到2028年,预计至少15%的日常决策将由AI代理自主完成。审视一下我们现有的网站和App,内置助手、对话机器人、乃至语音助手已屡见不鲜。若依旧将目光锁定在传统的人类用户流量上,我们将错失显著的增长机遇。

某大型保险公司的数据便是一个例证:他们在2024年通过AI客服处理了1.84亿次服务,占其客服总量的80%。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渠道,在我们的增长模型中不容忽视。

AI Agent的功能远不止于客户服务,它们更是潜在的增长引擎和用户行为的卓越分析师。该保险公司的实践表明,其AI Agent能够实时分析庞大的用户查询和行为数据,自动生成可行的营销洞察。通过AI驱动的日志分析,他们能够迅速识别用户咨询的核心问题,并持续优化对话脚本,从而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

因此,传统的CAC、LTV等指标已无法全面衡量营销效果。我们需要引入能够真正体现Agent价值的NLP指标:召回率(Recall)和精确率(Precision)。

召回率(Recall)衡量AI Agent在面对用户查询或需求时,覆盖相关营销机会的程度,确保不遗漏任何潜在商机。高召回率意味着AI Agent能够更全面地呈现产品、服务或信息,提升用户发现所需内容的可能性。

精确率(Precision)衡量AI Agent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确保推荐与用户需求高度相关,并能有效引导用户达成营销目标。

我们需要像精细化管理人类用户一样运营AI Agent。因此,增长仪表盘上应同时呈现人和Agent两套指标体系。除Recall和Precision外,其他衡量AI Agent智能价值的关键指标也值得关注,例如Agent驱动的转化指标、效率与成本效益指标、用户体验与反馈指标、以及智能化与学习能力指标。

成功案例已展现了AI Agent的巨大潜力:某美妆集合店利用AI聊天机器人,人均订单价值提升了12%,转化率增长了15%至35%。某保险金融公司的AI客服覆盖了80%的咨询量,客户满意度高达82%,投诉率下降了20%。

如何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

安排一次“Agent KPI”跨部门研讨会,确立目标和指标,并将其整合到OKR中。在BI工具中构建人类用户和AI Agent并行的关键指标看板。至少完成一次AI模型微调,重点评估Recall和Precision的提升效果。组织全面的复盘,总结最佳实践并将其应用于组织流程,使双主体增长成为常态。

相信通过这次战略调整,就能充分把握AI Agent带来的增长机遇,真正实现“人+Agent”协同增长的智能闭环!

 image003.jpg

电影:人工智能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

Tailored Personalization(超个性化)

我的用户或其 Agent 是否可“按需召唤”体验?

我们以为的“个性化”,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很可能只是低效的“千人一面”。技术和数据孤岛是阻碍我们进步的关键因素,它们导致我们拥有大量用户数据,却无法进行动态迭代,最终用户体验停滞不前,转化率自然难以提升。

并且,许多团队的决策链路存在断层。营销部门绞尽脑汁策划活动,技术部门投入大量精力搭建平台,很少能够真正做到实时验证每一版营销素材的效果。这种割裂的协作模式,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做个性化,是不是习惯于给用户打上“性别”、“年龄段”、“兴趣爱好”等标签,然后就针对这些标签推送大致相同的内容?但现在的用户已经非常成熟,这种粗放式的“千人一面”的个性化早已无法触动他们。

现在,借助AI的力量,能真正做到“懂你所想,给你所需”的超个性化营销。AI能够整合来自各个渠道的用户数据,包括用户管理系统、客户数据平台以及用户与客服的互动记录等,为我们提供一个实时的、全面的用户画像。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用户当下的关注点、潜在意图和情感状态。例如,阿里巴巴的“Wonder Avenue”奥运快闪店,通过AI技术在用户扫码时根据其虚拟形象和偏好推荐个性化的潮流搭配,这才是真正的“千人千面”。

AI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沉淀高效的文案模板,还能结合“多臂Bandit”等智能算法,持续尝试不同版本的内容。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优化师,不断测试哪个文案、哪个标题的效果最佳,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最优的营销方案。美团的实时优惠券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AI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为每位用户生成最合适的优惠券,并在后台进行A/B测试,最终实现了12%的效果提升。

我们还可以像软件工程师迭代代码一样快速优化营销素材。新的营销想法上线后,可以先在一小部分用户中进行测试,如果效果理想则迅速扩大推广,效果不佳则立即调整。整个过程可能只需几分钟甚至几小时,大大缩短了优化周期。

过去主要是品牌单方面地向用户推送内容,而现在,AI能够帮助我们即时创作各种个性化的文案、推荐、图片和视频。同时,用户的AI Agent也能够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对品牌方提供的内容进行二次定制和调用。

如何将这些超个性化策略落地?

整合所有用户数据,形成关于用户行为、意图和情绪的核心标签体系是基础。选择支持多臂Bandit或A/B测试的平台,例如Optimizely。构建效果优异的Prompt和文案模板库,并将其与实验平台连接。搭建一个监控看板,实时跟踪点击率、转化率、用户满意度等关键指标。基于实验结果,不断调整AI模型和Prompt库,使其持续提升智能化水平。

众多案例已经充分证明了AI超个性化的巨大价值。例如,阿里巴巴的奥运潮店通过扫码进行个性化推荐,转化率提升了25%;美团通过实时发放优惠券,一年内实现了800万元以上的额外收益;丝芙兰的Chatbot每天都在优化,互动转化率提升了15%。贝恩咨询的研究也指出,AI超个性化能够使电商的复购率平均提升20%。埃森哲的调研则显示,大多数品牌都将超个性化视为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超个性化不是简单的改头换面,而是利用AI实时感知用户需求、动态生成个性化内容、快速验证营销效果,最终实现持续增长的新模式。现在就立即行动,着手构建超个性化引擎!

 

image004.jpg

电影:她 Her (2013)

Real-time Operations(实时运营):

每次用户行为都能立刻驱动内容或投放调整的秒级触发?

还在等待明天再优化你的营销策略?在AI时代,营销的价值流失是以秒计算的!如果我们还在沿用“隔天优化”、“每周复盘”的传统模式,简直是在眼睁睁地看着增长机会白白流失。DigitalDefynd的调研数据表明,许多营销团队由于无法实现实时的优惠或内容调整,导致潜在转化损失巨大。用户的时间和耐心非常有限,如今的消费者期望“秒级”响应。

回想一下,过去我们开展一个营销活动,修改一个文案,调整一下投放策略,往往需要等待数据汇总、会议讨论和审批,整个流程下来可能需要几天。但在AI的赋能下,这些环节都能实现快速运转。

借助AI,我们可以实现自动化灰度测试与“小步快跑”。新的内容或策略上线时,无需立即面向所有用户,可以先在一小部分用户中进行测试,效果良好则迅速推广,效果不佳则及时撤回。这就像拥有一个“后悔药”机制,可以随时调整,无需担心一次操作失误导致全局性的损失。

同时借助AI,我们可以实时监控关键指标,例如点击率、转化率、ROI,以及AI Agent的表现。一旦某个指标出现异常波动,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甚至能够自动启动预设的优化措施。这相当于为我们的营销活动安装了一个智能“警报器”,随时监控关键数据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

过去投放广告时,预算分配往往依赖经验判断。现在,AI能够实时分析各个渠道的ROI表现,自动将预算和流量向效果最佳的渠道倾斜。一些AI驱动的投放平台便能实现这种动态调整。

借助AI平台,我们可以快速设计和执行各种A/B测试,并且很快就能获得结果,可能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判断出哪个版本更有效。系统还能根据测试结果自动决定是否扩大效果好的版本,或者直接停止效果不佳的版本,从而大大加快了我们优化的速度。

无论是人类用户的点击下单,还是AI Agent的对话成功,所有关键行为都会被实时记录,并汇总到一个统一的数据池中。这样,AI模型就能不断学习和优化,BI系统也能实时展示最新的数据,形成一个数据驱动的闭环,使我们的营销决策更加精准。

要实现这种分钟级的AI驱动运营,可以在一周内选择合适的CI/CD工具和实验平台,建立并运行灰度发布和告警流程。一个月内开始使用AI预算分配功能,并打通人和Agent的数据链路。季度内根据实际效果调整各项阈值和告警策略,确保KPI能够实现秒级反馈,并与产品、技术团队紧密合作,持续迭代优化。

各位,AI驱动的分钟级运营,使我们的营销团队变得更加敏捷和智能,快速捕捉市场机会,从而大幅提升ROI。让你的营销真正跑起来!

image005.jpg

电影:少数派报告 Minority Report (2002)

Ecosystem Orchestration(生态协同):

Context is Everything! 是否打通了官网、App、电商、社交、线下等全渠道与单个用户的上下文(context)?

多数企业的营销系统、渠道、数据平台像一个个信息孤岛,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形成用户全景视图,营销漏斗的联动优化自然无从谈起。

AI的出现,为打破组织边界、实现生态共赢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关键能力体现在几个核心维度:

核心是Context API深度整合。别再让宝贵的用户数据躺在各个系统里沉睡!用户画像、行为数据、对话记录等上下文信息,应以标准化API形式对外开放,让合作伙伴与自有系统都能实时调用,真正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领先的零售品牌正将AI Agent与Context API对接WhatsApp等消息平台,实现客服与营销的无缝衔接,用户体验因此大幅提升。

共建Prompt与模型市场至关重要,这避免了重复造轮子。积极与渠道伙伴、技术伙伴共享经过验证的高效Prompt和领域微调模型,建立我们自己的“Prompt Registry”和“Model Exchange”,邀请生态伙伴共同参与贡献智慧。阿里云在合作伙伴峰会上发布AI Alliance Accelerator项目,携手众多伙伴共建生成式AI服务生态,这明确指出了共建方向。

打通数据孤岛,构建统一数据层与API是基础。集中管理官网、App、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的数据,通过一个集中式的API,对内对外提供统一数据服务。这是实现精细化运营和推动生态协同的基石。阿里与小红书App-to-App的连接,将小红书上的生活内容直接与淘宝购物链路打通,大幅提升内容到购买的转化效率,最近的典型例子。

联合实验与快速迭代,告别单枪匹马的A/B测试。与生态伙伴共同设计并行的实验,互相分享实时实验反馈,快速验证跨平台、跨场景的创新玩法。埃森哲的Trusted Agent Huddle系统,联动AWS、Google等技术巨头,部署多Agent系统,支持大型企业的智能营销试点。

落地执行,构建AI营销生态圈,可以简明扼要分三步。首先,评估选型适合你的Context API,与1至2家核心渠道启动数据调用概念验证。接着,着手搭建自家Prompt Registry,与2至3家技术伙伴共享测试Prompt和模型,联合开展首次跨平台实验,实时互换实验数据。然后,正式推出你的AI Alliance或Partner Program,积极招募更多生态合作伙伴,支持优秀的联合创新项目,提供资源和流量倾斜。

生态割裂带来高昂成本,AI时代营销增长,必须学会“共创”。掌握AI赋能生态协同的关键方法:构建可调用的Context API和Prompt市场,迅速实施跨组织联合实验,分担成本、共享成果。生态协同已然成为AI时代营销增长不可逾越的新边界。开始拥抱合作,加速构建自己的AI营销生态圈!

 

image006.jpg

电影:《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 2012)

Agent-First Experience(用户体验重塑)

是否在用户体验和旅程设计中,加入Agent交互体验设计(包括品牌方提供的agents和用户使用的agents)?

进入2025年,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通过AI Agent寻求帮助,而不是直接搜索。现在就是抢占Agent席位的最佳时机。

如何打造极致的Agent-First Experience?

首先要定义品牌GPT的“人格”,明确你的AI Agent的风格是严谨专业还是风趣幽默,像定义品牌调性一样清晰定义Agent的“人格”,并建立完善的禁用词库,防止Agent在对话中出现不当内容,保护品牌形象。

其次,要构建多模态素材库,确保所有营销素材都能适配Agent的接口,方便Agent调用和展示。结合实时的Context API,根据用户场景动态更新素材,保证Agent提供的信息和推荐与用户需求高度匹配。

监测Agent到人的转化漏斗至关重要。需要精细化埋点用户从调用Agent到最终完成订单的全链路行为,并重点关注Agent的精确率、召回率、二次调用率以及转化时长等关键指标。

微调与复利迭代是持续提升Agent能力的关键。需要基于最新的用户交互日志,不断更新和优化AI模型和Prompt,让Agent的能力越来越强。每一次优化都会为下一次迭代奠定更高的基础,最终带来转化曲线的显著增长。

要快速融入Agent-First的增长节奏:首先,定义品牌Agent Persona和禁用词清单,并梳理现有Agent的接入点,完成精细化埋点规划。然后,搭建完善的多模态素材库并接入Context API,部署首个Agent转化漏斗可视化看板,实时监测关键指标。接着,建立自动化微调流水线,每周进行深度复盘,并针对Agent的表现进行多次迭代优化。

真实案例表明,Agent-First策略已带来显著成效。虽然具体数据可能各有不同,但例如Qualtrics、BMW、平安、Sephora以及阿里巴巴等公司都在积极布局并从中获益。将Agent-First Experience融入增长刀法中吧。

image007.jpg

电影:《钢铁侠》(Iron Man, 2008),Tony Stark 与 AI “Jarvis” 的深度交互

Mass Generative Production(大规模生成式内容能力)

任一关键用户行为(如点击、搜索、对话)是否在30秒内触发新的内容或投放策略?

内容生产力低下确实是许多营销团队面临的挑战,会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用户触达。成本问题更严重,依靠传统的文案和设计团队,一场活动下来,内容创作的投入不菲,难以支撑持续的内容更新和快速迭代。

现在可以借助AI的力量,将内容生产线转变为一个高效的内容批量生产引擎。AI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潜力巨大,我们要做的就是构建一个高效、低成本、合规的内容批量生产机制。

Prompt和模板库的设计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营销场景和目标,建立清晰的Prompt和模板库,进行分类管理。例如,针对广告文案、社交媒体帖子、邮件营销等不同场景,以及品牌宣传、促销活动、用户教育等不同目标,分别设计相应的Prompt和模板。阿里国际站在其海外商家 “Aidge” 的生成式AI工具包项目中,为跨境电商商家批量生成多语种的产品描述模板,直接提升了商户的内容翻译量。

我们可以构建流水线式的内容生产流程:从一个精准的Prompt开始,AI快速生成内容,然后通过自动化的合规扫描,经过品牌审核,最后实现一键发布。

效果回流与智能迭代同样关键。我们需要密切关注CTR、互动量、转化率、用户评论的情感等关键指标,形成数据闭环。利用强化学习等技术,根据回流的数据自动更新高效的Prompt和模板,使内容更加精准有效。

AI的应用不仅限于文案,还能扩展至多模态内容。结合Text-to-Image和Text-to-Video模型,可以批量生成Banner图、短视频脚本等,丰富内容形式。Carvana在他们的“Joyride”活动中,使用AI为超过一百万(具体数字在不同文章中略有不同,例如130万或150万)客户创建了独特的个性化视频,以纪念他们购车的过程。这些视频根据客户购买的汽车型号、购买日期和地点等信息进行了个性化定制。

如何构建大规模内容生产引擎?

首先,梳理主要营销场景和目标,设计首批核心Prompt/模板的类目,并评估选型适合业务的GenAI平台。

接着,搭建起自动化内容生产流水线,配置基础的效果回流监控。

然后,入强化学习闭环,定期根据回流数据微调Prompt和模型,并将内容生产扩展至多模态。

开始拥抱AI,将你的内容生产力以指数型增长!

 image008.jpg

电影:《机械姬》(Ex Machina, 2014)

Learning-Loop Automation(学习闭环自动化)

是否能够实时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如点击率、转化率、停留时间等)并反馈给AI模型,以便进行即时分析和优化?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迭代速度决定了成败!传统的人工分析和干预导致迭代周期过长,无法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和市场热点。更何况,现在的数据量级巨大,仅靠人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处理和模型更新。

AI的自学习闭环能够为我们的营销系统带来变革,实现自动驾驶和加速优化。

构建强大的日志总线,实时采集用户的每一次点击、对话和转化等关键事件至数据湖。利用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从业务知识库中提取最新信息,由语言模型生成响应或决策,确保Agent输出与最新业务需求和法规一致。结合用户反馈,通过强化学习算法自动生成新的训练样本,微调模型参数,使其更理解用户。

要构建自学习增长引擎:

首先,完成数据日志总线搭建和首个RAG检索层部署并接入业务知识库。

然后,建立强化学习微调脚本并验证首批训练样本,完成灰度环境部署并设置自动回滚规则。

接着,持续优化RAG检索策略并扩展数据源,实现端到端的CI/CD流水线,将策略迭代周期压缩至24小时内。

Decidr的Ava Chatbot通过Agentic AI为美妆品牌Edible Beauty生成对话和推荐,提升了订单量,并实现了学习调整流程的自动化。Indegene的AI解决方案提升了内容可发现性,缩短了上市时间,并通过自学习、微调与灰度环境持续优化营销内容。Zalando利用GenAI生成了大部分编辑图片,Zalando大约 70% 的编辑活动图像是在去年第四季度通过AI生成的,并且使用生成式AI将图像制作时间从六到八周缩短到大约三到四天,成本降低了90%。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在Learning-Loop Automation维度快速搭建起“自动学习—自动部署—自动监控”的全链路闭环,将策略迭代速度和市场反应效率提升到24小时以内,从而显著提升模型效果、用户触达和转化率。让营销系统真正高速运转起来!

 

image009.jpg

电影:《明日边缘》(Edge of Tomorrow, 2014),主角在时间循环中持续“死而复活”并优化战术

Insights Democracy(数据洞察民主)

营销、产品、技术等团队是否能够无障碍地访问和分析关键数据?是否建立了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将数据洞察转化为产品优化和营销策略?

在AI驱动的营销世界里,谁能更快地获取洞察、更快地做出决策,谁就能赢得先机!Insights Democracy就是要打破BI瓶颈,让数据真正成为每个营销人的“超能力”!

常常被BI团队的排期所困扰?辛辛苦苦跑完活动,想看个数据还得提交需求、漫长等待?许多企业仍然将数据分析的重任放在少数BI专家身上,业务和营销人员只能参考报表,真正的洞察无法快速转化为行动,白白错失增长机会。

之前,技术门槛也阻碍了许多营销人员直接从数据中获取洞察。SQL、脚本、复杂的BI操作,将大部分一线营销人员挡在了数据大门外,真正的洞察难以落地。

AI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将复杂的数据分析变得像聊天一样简单,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洞察。借助自然语言查询(NLQ),我们可以在BI平台中直接输入想知道的问题,比如“去年618广告ROI最高的三条渠道”,就能立即得到清晰的图表和文字解读,无需编写复杂的SQL语句。Tableau的“Ask Data”和“Pulse”,ThoughtSpot的“Sage”都是这方面的优秀工具。

利用自助式可视化报表与AI Copilot,营销人员只需点击按钮,系统就能自动生成包含关键洞察、可视化图表以及下一步行动建议的“AI数据故事”。

构建Growth Wiki知识库,将团队经常问的“常见Query—分析思路—结论与行动”整理成标准的Wiki条目,打造一个团队共享的增长知识宝库。每次培训、新的成功案例,都及时更新到Wiki里,并通过版本管理保持内容的鲜活度。

提升团队的数据素养也很重要。定期组织面向全体成员的NLQ使用培训,针对不同部门设计专属的案例和题库,让大家都能快速上手。也可以考虑将“完成X次自助查询”纳入KPI,激励大家主动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

要打造Insights Democracy引擎,

首先,启用BI平台的NLQ功能,并给团队成员分配相应权限,同时收集常用报表需求,制作首批NLQ示例。

接着,搭建Growth Wiki框架,沉淀至少10条高频Query—洞察—行动的案例,并安排关于NLQ和AI报表的培训。

然后,与IT和BI团队协作,实现关键指标的自动告警推送以及自助式报告的生成功能,并定期评估工具使用率,根据反馈优化Wiki内容。

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行动。国内一些市场团队开始利用AI工具自助分析渠道ROI,提高了自助报表率,并缩短了营销优化周期。一些大型电商平台也在内部推广NLQ工具,让营销和商家运营团队可以直接查询数据,减少了数据分析工作量。还有企业联合技术公司推行自助BI平台,支持无代码的多维分析,提升了业务响应速度。

通过Insights Democracy,营销团队就能真正告别“等待数据”的困境,实现从“看报表”到“用数据”的转变,大幅提升报告效率,减少BI团队工作量,加快决策速度,让数据成为每个营销人的即时战斗力。开始解放营销团队的数据分析洞察能力!

 

image010.jpg

电影:《点球成金》(Moneyball, 2011),Billy Beane以数据指标颠覆传统选手评估

Navigation & Safeguards(合规导航与风险保障)

品牌守则与AI“护栏”到位?是否已制定并在创作工具中编码了品牌护栏(语调、视觉风格、禁用词)......

AI这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加速飞起,用不好可是会翻车的!“合规与治理”这块,绝对是玩转AI营销的底线!

生成式AI在营销中应用日益广泛,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快速攀升。侵权、隐私泄露、偏见歧视,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对品牌造成严重损害。正如AI生成芭比头像引发版权和隐私诉讼警告一样,类似事件警示我们必须重视AI营销的合规性。国内监管机构也已开始关注AI滥用问题。因此,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做好“合规导航”至关重要,避免因侵权或违规而面临高额罚款和公关危机。然而,营销速度与安全并非对立,领先品牌正通过创新机制将合规风险纳入可控范围,从而更安心地推动AI营销落地。

为了给AI营销保驾护航,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合规导航手册”,明确数据使用规则、版权和商标红线、敏感词和禁用场景,以及用户隐私告知流程。将这份手册融入内容创作平台,确保只有符合规则的生成请求才能被执行。同时,构建“内容沙箱”机制,在正式推广前对AI生成素材进行灰度测试,可以有效降低外部风险和违规曝光。类似Meta Advantage推出的“AI Sandbox”便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自动化风险扫描与回滚机制也必不可少。集成差分隐私、联邦学习等技术,配合实时的合规插件,能够自动检测内容中的偏见、敏感信息或潜在IP侵权问题。一旦风险值超标,系统应能快速回滚至安全版本,保障业务连续性。

落地执行AI营销安全体系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完成“合规导航手册”初稿,并开始评估合适的自动化合规扫描和回滚工具。

接着,搭建“内容沙箱”环境,进行首批AI生成素材的受控灰度测试。

然后,全面部署自动化风险扫描和秒级回滚机制,并定期进行“合规导航+沙箱+保险”的联动流程演练。

通过构建上述安全体系,营销增长便能在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取得平衡,既能大胆尝试AI营销的新玩法,又能时刻受到“合规导航”和“风险保障”的双重保护,确保品牌在AI营销的道路上稳健发展。

 

image011.jpg

电影:《我,机器人》(I, Robot, 2004)

Experimentation Velocity(实验速度)

利用 AI 和自动化平台,是否加快了 A/B 与多变量实验的 设计→执行→分析→迭代 周期?

实验速度太重要了!谁能更快地验证想法、优化策略,谁就能更快地抓住增长机会!

营销实验还在沿用“发布 → 等待数据 → 分析 → 优化”这种缓慢的节奏?我们需要加快步伐,否则将错失无数高速迭代的窗口。缓慢的实验验证直接导致我们无法快速验证创意和渠道组合,潜在生意增长受到影响。

利用AI可以将实验速度提升数倍。AI大模型能够分析历史实验数据和用户反馈,自动提出高潜力的测试假设和变体。实验平台能在短时间内为多个版本分配流量,并根据效果实时优化流量分配,让表现更优的版本更快脱颖而出。通过简单的接口,营销或产品团队可以在任何触点快速接入实验,无需复杂的开发审批,缩短上线时间。所有渠道的实验都能在同一平台统一管理,数据和报告实时汇总,避免信息孤岛。集成先进的统计技术,能大幅减少所需的样本量,缩短获得显著结果的时间。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实验版本的表现,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发送告警,甚至自动调整流量分配。AI还能根据实时的ROI反馈,自动在不同渠道和创意之间重新分配每日预算,确保每一分钱都投入到回报最高的实验上。当某个实验变体的ROI显著领先时,系统能立即扩大其流量占比,无需人工审批。

Booking.com和Airbnb采用了先进的统计方法和AI监控技术,显著缩短了实验分析时间,提升了实验成功率和管理效率。电商平台的智能助手支持商家试验运营方案,快速响应实验结果,助力商家提升业绩。一些公司也实现了实时优惠券实验与内容推荐并行,缩短了灰度测试和扩量周期,提高了优惠券使用率。

要提升实验速度,

首先,选型或升级实验平台,搭建Experiment API原型并接入首个触点。

接着,配置多臂Bandit和Sequential Testing,并行运行多个实验,并集成告警和实时BI看板。

然后,引入AI预算调度引擎,建立实验复利库,让AI驱动增长飞轮。

我们的目标是每月进行大量的并行实验,大幅提升实验速率,实现整体ROI的显著提升。在AI时代,快速实验是成功的关键,让营销像罗拉快跑一样跑起来!

image012.jpg

电影:罗拉快跑 Lola rennt(1998)

写在最后

在AI驱动的营销增长里,要想真正得到结果,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要重新审视增长目标。AI Agent已经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必须将其纳入核心KPI,并用Precision、Recall等新指标来衡量效果。下周就应该启动跨部门会议,明确Agent的OKR。

其次,超个性化是提升用户体验和转化率的关键。AI能够实时洞察用户和Agent的偏好,动态生成千人千面的内容。需要尽快打通数据孤岛,构建实时用户画像,利用AI实现更精准的推荐。

实时运营也是制胜的关键。响应速度直接影响转化率,AI可以实现秒级响应,每次用户行为都能实时触发营销调整。建立实时KPI监控系统,并用AI自动化调整投放和内容策略至关重要。

生态协同能够放大增长效果。通过Context API连接内外部伙伴,共享数据和能力,可以加速创新。现在就应该评估你的生态伙伴,建立数据共享和联合实验机制。

别忘了重塑用户体验,Agent也是重要的“用户”。优化内容和流程,让Agent也能顺畅地完成任务。立即定义品牌Agent Persona,并准备好适配Agent的多模态素材。

内容生产力是增长的基石。AI能够批量生成高质量内容。搭建Prompt模板库和自动化内容生产流水线是提升内容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

学习闭环自动化能够加速迭代。依靠人工分析优化速度太慢,要让AI基于实时数据自动学习和优化,大幅提升迭代速度。建立数据回流机制和AI模型微调机制。

数据洞察民主化能够赋能整个团队。利用NLQ和自助式BI工具,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获取数据洞察,从而驱动增长。在团队内推广NLQ工具,并建立共享的Growth Wiki。

合规导航与风险保障是AI营销的底线。在追求增长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合规机制和风险管控措施,制定AI营销合规手册,为创新保驾护航。

最后,实验速度决定了增长潜力。要利用AI驱动的实验平台,建立快速迭代的实验流程。

各位,AI驱动的营销增长不是仅仅在策略、理论层面,关键在于将这些理念切实落地,融入日常工作。记住,速度、效率和数据驱动是AI时代营销增长的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