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私域商业观察”,作者:陈二,经授权发布。
仅仅一个交易日市值暴增24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3万亿元)。公司今年累计涨幅达到98%,距离万亿美元市值仅一步之遥。甲骨文的疯狂一夜,让整个企业软件行业目瞪口呆。
美东时间2025年9月10日,老牌科技巨头甲骨文创造了历史——股价单日飙升超40%,创下该公司40年来最大单日涨幅。81岁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身家随之暴涨,一度超越马斯克成为全球首富。
这位曾经辍学、创业时只有2000美元的前浪,用一场惊天逆袭给全球企服市场带来了久违的震荡。
推动这一惊人表现的,是其最新财报中一项关键指标——极其炸裂的云服务业绩增长预期:剩余履约义务(RPO)同比暴涨359%至4550亿美元。这个数字意味着甲骨文未来几个季度的收入已经有了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软件市场也传来好消息:有赞、微盟2025年上半年相继宣布扭亏为盈,似乎预示着行业正在回暖。
但究其根本,甲骨文的暴涨与普通软件企业关系甚微。
仔细剖析甲骨文的财报,就会发现其增长动力与传统软件业务几乎无关。
云基础设施(OCI)业务是本次增长的核心引擎。该部门本财年预计增长77%,达到180亿美元。更惊人的是,公司预计到2030财年,OCI年收入将达到1440亿美元。
这种爆发式增长来自AI巨头的超大订单。Meta、xAI等公司正在甲骨文云上训练和部署大模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计算需求。
有数据指出,这部分业绩几乎全由OpenAI贡献。据知情人士透露,甲骨文与OpenAI签订的5年合同金额高达3000亿美元,相当于最新财报新增RPO(3170亿美元)的94.6%。
与传统软件许可模式不同,云服务的收入模式更加可持续。RPO达到4550亿美元,意味着甲骨文未来收入已经有了确定性保障。这种收入可见性正是投资者最为看重的。
甲骨文已经成为AI基础设施领域的关键玩家。
甲骨文的成功路径对大多数中国软件企业来说几乎不可复制。
云服务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建设和运营数据中心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一般软件企业根本无法承受。
在中国,云服务市场已经被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大厂包揽。头部五家占据了75%以上的市场份额,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更重要的是,云服务需要规模效应才能盈利,没有足够客户量根本无法覆盖成本。
中国不需要再多一家云服务商,但需要更多能在云上提供独特价值的软件服务商。
甲骨文的暴涨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云计算时代的价值分配极不均衡。基础设施层(IaaS)凭借规模效应和技术壁垒享受溢价,而应用层(SaaS)则陷入同质化竞争。
甲骨文凭借差异化定位(数据库+云一体)跻身云计算头部梯队,传统软件商则面临双重挤压。向上无法涉足IaaS,向下难以抵挡新兴SaaS的垂直攻击。唯有在特定领域建立数据壁垒或工作流壁垒的企业或许才能存活。
上半年,国内企业服务市场确实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
微盟实现扭亏为盈,营收同比增长7.8%,净利润为1690万元。有赞宣布上半年收入7.14亿,同比增长3.97%,净利润7274.2万元,这是其连续亏损多年后的首次盈利。北森虽未盈利,但收入同比增长10.6%至9.45亿元,亏损同比大幅收窄。
然而,盈利或许更多来自成本削减而非收入增长。
有赞经历了大幅裁员和业务收缩,但其核心的SaaS业务增长依然乏力。订阅解决方案板块上半年收益约3.74亿元,同比减少1.0%,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也下降了2.8%。
微盟销售成本也大幅下降,从上年同期的2.92亿元降至1.93亿元,同比降幅达33.9%。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软件服务,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即便是甲骨文本身,也仍然面临传统软件服务的下滑。根据最新财报,其云计算收入同比增长28%至71.86亿美元,占总营收的48%;软件收入同比下降1%至57.21亿美元,占总营收的38%;硬件收入增长2%至6.70亿美元;服务收入增长7%至13.49亿美元。
不难看出即便是软件服务的全球巨头,也同样面临软件收入下滑,业务占比远不足整体营收的一半。除了云计算外,服务及硬件服务反而在增长。
而国内企业服务尤其是SaaS服务面临的问题则更为明显。
云安全担忧、付费意愿低、定制化需求高。中国企业的业务流程千差万别,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需求,实施成本高企,大企业对定制化需求普遍。
当然,机遇也有。数字化转型浪潮、AI应用场景丰富等等。
国内企服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转型,传统软件模式难以为继,但新的增长模式尚未完全确立。
面对云大厂的垄断,SaaS企业正在探索一条中间道路。
深耕垂直行业成为共识。在通用型SaaS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专注于特定行业的解决方案反而获得了更好发展。
比如,专注于零售行业的SaaS服务商,通过深度理解行业痛点,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包括POS系统、库存管理、会员运营等。
融入巨头生态是另一条路径。越来越多的SaaS企业选择与阿里云、腾讯云等平台深度合作,成为其生态伙伴,借助平台的流量和渠道拓展客户。
而更多的机会则来自于——
分层发展将成为常态。顶层是云大厂,提供基础设施;中间是垂直领域SaaS/PaaS,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底层是应用工具,解决具体问题。
混合模式可能成为主流。纯粹的SaaS模式在中国面临挑战,结合咨询、实施、运营的混合模式更受客户欢迎。
出海拓展空间巨大。东南亚、中东等市场数字化程度较低,为中国企服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微盟、有赞以及越来越多的SaaS服务都已经开始布局海外市场。
AI赋能而非AI替代是关键。AI能力应该成为产品的增强功能,而不是替代原有产品。AI赋能已成为企服行业的共识,但实践路径各不相同。如何将AI技术与现有产品有机结合,是每个企服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上半年看,AI是目前国内SaaS公司重回增长的重要引擎。
微盟披露其2025年上半年AI及相关收入(包括WAI SaaS、WAI Pro、WIME等AI产品)达到3400万元,并将 AI 能力深度融入电商、零售等核心场景,提升客户粘性。
弯弓研究院从2019年推出国内第一版《中国营销技术生态图谱》以来,图谱上的MarTech500已经增长到了如今的MarTech3000。
除了新增的名单,每年从图谱上摘下的已“失联”机构也不在少数。显著的变化是,垂直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AI的占比也大幅增加。其中,内容与体验板块的变化和增幅最大。这也和近几年,AI在内容营销、内容生成乃至智能办公方面的应用互为对照。
1977年,还不是全球首富的埃里森敏锐地捕捉到关系型数据库的商业价值——尽管当时IBM认为这门生意没有前途。他赌上了全部身家,推出了首个商用关系型数据库Oracle(甲骨文),从此改写了数据库市场的格局。
2025年的今天,埃里森再次展现了他的赌徒本色。如今他力排众议投入巨资建设数据中心。消息称,它很可能不得不举债,以购买其计划中的数据中心所需的人工智能芯片。其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已经超过了其现金流,总债务权益比高达427%,而微软仅为32%。
这一次,甲骨文押注的是ChatGPT的持续爆炸式增长,是AI最终在全球消费者中的深入应用。
甲骨文的暴涨故事很精彩,但对中国大多数软件企业来说,参考意义有限。它既是一个旧时代的谢幕,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