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LOGO

不值得分享的广告,不如不投

马骏 - 2025-09-15 20:18:55 0 Views

本文转自微信服务号Digital Marketer,如对文章有疑问或投诉,请联系作者,微信号:digital-marketer


马老师本篇想与诸位探讨一下广告的核心要义,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以社交媒体为主导的数字生态中。时至今日,无论行业巨擘抑或初创企业,无一例外地将广告投放重心倾斜至社交平台。然而,广告的实际效能如何?投入产出比能否令人满意?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我的观点十分明确,甚至不乏尖锐之处:不值得分享的广告,不如不投。


社交媒体时代,广告即内容,其价值体现在能否被用户互动和分享。面对高企的广告成本,品牌必须将重心转向创意,因为创意决定广告的“势能”,能驱动裂变式传播。陶醉在数据和精准标签上是没有出路的,马老师告诉你为什么。

何出此言?我们不妨逐层剖析。


社交广告的演进:从精准触达至裂变传播


过往的数字广告投放,主要依赖于对目标人群的精准圈选。通过诸如人口统计学数据、消费行为习惯等标签,广告主旨在将产品信息精确地投递给潜在消费者。这种方式固然具备其合理性,但在信息过载的当下,其局限性亦日益凸显。广告的触达往往止步于被圈选的人群,难以突破既有圈层,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然而,社交平台的崛起彻底重塑了广告的格局。当今的广告,与过去最大的本质区别在于:广告本身即是内容。 它拥有被点赞、评论、分享乃至转发的社交属性。这意味着广告不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而是具备了生命力,能够激发用户互动。我们的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成为广告的二次传播者


尽管当前的广告平台在圈选人群标签属性方面已臻成熟,但其固有的局限性在于,并不能直接依据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照关系(如好友或一度人脉)进行投放。 换言之,它难以通过这种直接的社交连接,将广告精准地推送至广告圈层之外的人群。然而,社交平台的推荐算法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与智能。它不仅依据你设定的标签,更能够通过复杂的算法模型,例如基于用户兴趣图谱、行为轨迹数据、以及隐性的社交关联等多元信息,将广告扩展至那些即使不在初始圈选范围内,却极有可能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的潜在受众。这正是社交媒体的真正魅力所在——它能够凭借算法的深度洞察,突破传统精准投放的边界,驱动广告实现裂变式传播。


注意力经济的核心:创意即广告势能


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已成为数字营销领域的共识。在西方广告界,注意力导向广告(Attention-Based Advertising)正风靡一时。其运作模式极为严谨,大量运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甚至辅以实验室眼动实验,旨在精准预估每个广告所能获得的注意力。自然,这其中也高度整合了用户与广告互动的各项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IAB(互动广告局)和MRC(媒体评级委员会)等权威机构已深刻认识到注意力测量的重要性,并已经起草相关的行业标准与框架。这充分表明,注意力已然成为衡量广告效能的崭新硬通货,而那些能够捕获注意力并引发分享的创意,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广告成功的关键要素。


在国内,无论是微信、抖音亦或小红书,这些互动指标早已深度融入其底层逻辑,成为衡量广告效能的关键依据。点赞、评论、转发,这些数字背后蕴含的,正是广告的势能


为何我持续强调势能?因为在社交平台上,广告所获得的互动,不仅意味着其触达了初始付费投放的受众,更重要的是,它还可能通过这些用户的分享,延伸至更广阔的、未经初始投放的拓展人群。 这种基于社交网络的涟漪效应,能够使广告的传播呈指数级扩散,最终实现破圈


审视当下的广告成本,费用普遍高企,此乃行业共识。若欲在单位成本上寻求突破,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唯一的路径便是:在创意上下功夫。 创意为何?创意即内容。如果我们仍固守传统硬广思维,将产品概念与信息生硬地强加于消费者,那么,广告注定无法达成理想效果。


广告自身的品质,决定了广告的势能。 这里的势能,可理解为广告吸引用户、激发互动、引发传播的内在驱动力。一个富有创意、引人入胜的广告,其本身即携带着巨大的传播势能。而我们进行的投放与推流,实则是赋予这些具备优秀势能的内容以初始的动能,助其在浩瀚的数字海洋中扬帆远航。小红书所倡导的KFS(KOL/KOC、Feed、Search)模式,尽管有时被冠以土味营销之名,但其本质恰恰印证了内容对于营销成功的重要性。它强调通过有影响力的个体(KOL/KOC)创作真实且有价值的内容,将其呈现在信息流(Feed)中,并通过搜索(Search)功能满足用户的精准需求。这从一个侧面有力佐证了,内容乃是营销成败的关键。 这亦解释了为何业界常言,一个广告营销活动(campaign)70%的成功,皆取决于其创意。


然而,在此我亦须正本清源。KFS模式虽具显著优势,但其并非营销之全部,更不能成为品牌过度依赖外部KOL/KOC输出的借口。若品牌过度依赖外部创作,其对自身内容主导权的掌控力将面临被稀释的风险。 品牌自身必须拥有深邃的思考,主动打造并输出高质量的原创创意内容,方能真正构筑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这意味着,除了借助外部力量进行内容共创与传播,品牌更需苦练内功,组建或合作顶尖的创意团队,深刻理解品牌基因、产品特性及消费者需求,从而创作出独具品牌风格、并能引发广泛共鸣的广告内容。唯有品牌在内容创意上具备强大的自主性与领先性,方能真正掌控营销的主动权,而非仅仅沦为外部内容的搬运工


为什么不值得分享的广告,不如不投


这句话并非仅仅是我个人的一时兴起,其背后蕴含着一套严密的商业逻辑。


1. 成本与效率的考量

广告投放的终极目标,无非是获取用户注意力,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真实的商业价值。在广告成本日益高企的当下,若广告内容本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无法激发用户的互动与分享,那么其传播效率将大打折扣。投入巨额资金却仅能触达有限受众,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反之,一个用户愿意分享的广告,天然具备传播属性。用户自发分享所带来的,是零成本的传播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基于社交关系链的推荐,其信任度与转化率往往更高。试问,一个不能被分享的广告,是否白白浪费了社交媒体时代最为珍贵的免费流量口碑效应


2. 用户体验与品牌形象的生命线

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消费者的耐心日益稀薄。粗制滥造、生硬植入的广告,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引发用户反感,甚至损害品牌形象。当广告内容品质低劣至不被用户所青睐,不值得分享时,它不仅无法为品牌带来正面效应,反而可能成为负面情绪的源头。


优秀的广告,其核心在于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它不会让用户感到被干扰,反而能让他们在观看过程中获得愉悦、启发或情感认同。当广告内容能够引发用户共鸣,甚至促使他们主动分享时,它便超越了单纯的产品推销,转变为为品牌建立口碑、积累用户好感度的有效途径。这种基于信任与认同的分享,对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其价值远超金钱衡量。


3. 社交算法的偏好

当前的社交平台,其算法逻辑精妙异常。它们不仅考量广告主的投放预算,更重视内容的互动性。高点赞、高评论、高转发的广告,将被算法判定为优质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这意味着,一个不值得分享的广告,不仅无法获得用户的自发传播,甚至可能在算法层面遭遇降权,难以触达更广阔的用户群体。


推荐算法详解举例优化方向
交互记忆,矩阵分解
大数据,记住我!你喜欢什么内容就给你推同类的内容~根据你的互动,给你推曾经你搜索过或互动过的内容的同类内容或者注册的时候说喜欢什么话题就给你推这个话题的内容~主动偏好,含行为偏好
注册的时候曾经勾选二次元,或者和二次元内容互动过(点赞收藏评论转发)于是就会给你推二次元内容。
着重共情,鼓励用户互动,通过SEKSI方法为用户提供分享理由。
人以群分,协同过滤
你这类人喜欢什么内容就给你推你这类人喜欢的同类内容~先把用户贴标签再推荐该标签下其它用户爱看的内容。
你被归为小学生家长,就给你推其他小学生家长爱看的其他内容。
明确内容消费的对象,针对相关标签植入相关文本和标签。
物以类聚,亦广亦深
新内容和其他内容长得很像,就把它推给其他内容互动性强的群体~先把新内容冷启动的时候进行归类,然后分发给这一类内容比较强互动几率的群体
例如新内容有 #苏超 标签,就会优先推送给最近关心苏超的用户群体。
冷启动时,配合标签植入,研究竞品内容特质,如标题封面音乐形式和时长等属性进行模仿。使用广告定向推广内容。
双塔召回,余弦相似
根据你的人口统计属性给你推跟你匹配的内容~每个用户个体和每个内容都进行向量化,然后求相似性
根据你的性别年龄城市收入给你推相关性高的内容。
对发布时间、地点、内容调性、话题、观点等进行筛选,结构化内容与目标用户的向量化属性进行匹配。
                                社交平台主要推荐算法总结


社交平台的算法机制,是内容能否广泛传播的隐形推手。当一个广告获得大量互动与分享时,算法会将其识别为热门受欢迎的内容,从而给予更多的推荐流量。这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优质内容引发分享,分享带来更多曝光,更多曝光吸引更多互动,进一步提升内容权重,如此往复,形成内容的病毒式传播。反之,一个缺乏互动和分享的广告,会逐渐沉没在信息洪流中,无法获得算法的青睐,最终导致投放效果不佳。从算法的视角看,如果一个广告不能激发用户的分享行为,它就无法充分利用社交平台的传播势能。


4. 营销策略的转型:从广撒网精内容

不值得分享的广告,不如不投亦预示着广告营销策略的根本性转型。过去,广告主可能更倾向于广撒网式的大规模投放,以期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传播效果。但在数字时代,精内容才是王道。这意味着,与其将有限的预算分散投入到大量平庸的广告中,不如集中精力打造少数几个极具创意、能够引发分享的精品广告


这种策略的转变,要求广告主和营销团队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意、质量和用户洞察。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一种情感连接和价值共鸣的建立。当广告本身成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解决痛点的方案、一种激发情感的艺术品时,它才有可能突破传统广告的界限,真正融入到用户的社交生活之中。


如何打造值得分享的广告


既然不值得分享的广告,不如不投,那么我们应如何打造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引发传播的广告呢?这需要广告主和营销人回归到内容的本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打造SEKSI内容:满足用户的深层需求

一个优秀的、值得分享的内容,其核心特质在于其具备SEKSI属性,其概括了内容能够引发分享的五种深层心理驱动力:


  • S (Status – 地位):

     内容能够帮助用户提升其在社交圈中的地位,展现他们的品味、知识或影响力。例如,分享一个独家洞察、一个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视频,或是一个能够彰显个人价值观的独到观点。当用户通过分享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赞赏时,他们会从中获得满足感。
  • E (Entertainment – 娱乐):

     内容能够为用户带来愉悦、放松或享受。幽默的短片、有趣的挑战、引人入胜的叙事短剧、病毒式的搞笑内容等皆属此类。在碎片化的时代,娱乐是人们最普遍的需求之一,轻松愉悦的广告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并主动分享。
  • K (Knowledge – 知识):

     内容能够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或实用技能。这可以是深入的行业分析、实用的操作教程、科普性的内容,或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小贴士。当用户通过分享这些内容帮助他人获取新知或解决疑惑时,他们会感到有所贡献。
  • S (Solution – 解决方案):

     内容能够为用户提供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这可以是产品的使用指南、生活难题的巧妙应对、消费决策的权威参考等等。当用户认为这些内容能够切实帮助自己或他人时,他们会积极地进行分享。
  • I (Intimacy – 亲密性):

     内容能够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建立深层的情感连接。这可以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温暖人心的瞬间、反映真实人际关系的场景,或者能够唤起共同回忆的内容。当内容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到被理解或产生共鸣时,他们更愿意将这份情感分享给亲近之人。


当广告内容能够巧妙地融合这五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深度满足用户的这些深层需求时,它便具备了强大的分享驱动力,从而具备实现病毒式传播的潜能。


2. 持续优化与迭代:数据驱动创意

广告投放绝非一劳永逸。在投放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广告数据,包括点击率、互动率、分享率、转化率等。这些数据是衡量广告效果的晴雨表,亦是指导后续创意优化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洞察哪些创意元素更受欢迎,哪些内容更容易引发分享,从而对广告内容进行持续的优化与迭代。例如,若发现某个版本的广告分享率显著偏高,则应深入剖析其成功特质,并将其应用于后续的广告创作之中。这种数据驱动的创意优化,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提升广告的势能,使其更具传播力。


最后想说


在数字广告高度内卷的当下,不值得分享的广告,不如不投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对未来广告趋势的精准预判。它警示我们,广告的价值已不再仅仅体现在曝光量与点击率,更在于其能否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激发用户的自愿互动与分享。


未来的广告,将不再是冰冷的信息堆砌,而是富有情感、充满创意、能够引发共鸣的内容作品。唯有当广告本身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能够促使用户自愿成为品牌的传播者时,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真正的突破,实现更高的广告投资回报。


因此,让我们彻底摒弃传统的硬广思维,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创意内容的打磨上。让每一个广告都成为一个值得被分享的故事,一个能够传递价值的载体,一个seksi的内容。同时,品牌方也应积极主动地思考与创造,而非仅仅依赖外部的KOL/KOC产出。因为,唯有当品牌自身拥有强大的创意基因与内容势能时,才能真正掌握营销的主动权。 这不仅是摆在广告主与营销人面前的挑战,更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相关文章